“兵支书”江德康:“村里事就是家里事”
日期:2020-12-24 12:53
政策文件:

  记者 章盈旖

  秋日的闽江村,微风轻飘飘带起景观长廊上悬挂着的灯笼,吹起雁行江岸边的芦苇荡,阳光和煦,万物静好。在这里,5栋民宿在村里落成,海鲜大排档正在筹措建设,闽江村今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超序时完成,“这两年村里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村民林爷爷高兴地说,这一切的转变是在闽江村党总支书记江德康的带领下,全村共同努力而成的。今年60岁的他自1984年从部队退役后回村,此后一直担任村干部,1989年开始任村支书,由于工作出色,深受村民的信任与喜爱,在基层一干就干了36年。多年来,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最近还被马尾区推荐为模范“兵支书”参加全国微视频大赛。

  渔民上岸转产收入不减反增

  闽江村位于琅岐岛南部,全村有1070户,总人口3642人,当地村民世代出海打渔为生,且吃住都在渔船上,被称为“疍民”,曾有“一船捕回千担鱼”的常事。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渔业资源衰退,渔民们陷入“无鱼可捕”的尴尬境地。

  “上岸转产是唯一的出路。但渔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文化低、没土地、少资金、缺技能,转产方向又在哪里?”当时村里已经经过公婆村、胜利村、建星村三村合并,称为闽江村。江德康思虑再三,并经过协商,大伙决定利用渔民自身的优势搞海上运输,2005年成立了船务有限公司,由渔民们集资参股,承揽农产品、建筑材料等海上运输生意,顺利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生计问题,公司从2艘船发展到最多时17艘船,员工数170多人。在船务公司的引领下,村民改变了过去单纯靠海吃饭的劳作形式,有人去外地创业打拼、有人出国务工、有人到邻近县区从事渔业捕捞、有人承包鱼池进行养殖,转产形式多样,村民日渐富裕。

  从“疍民”购置土地上岸建房,到参股成立船务公司,作为村支书江德康都是牵头人。“现在船务公司船舶总载重达1.5万吨,总产值由当初的300万元发展到今天的近5000万元,有效地带动160多户转产转业的渔民就业。”江德康十分庆幸当时找对了转产方向,“现在渔民不仅是公司员工,更是股东,每年收入1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9万元。虽然村集体没有耕地,但全村现有资产1800万元,去年村财收入达到22万元。”

  发展乡村旅游做好“渔”的文章

  “以前这里垃圾成堆,现在居然变得这么漂亮。”指着村委会门口的大片景观,林爷爷啧啧称赞。

  也许是得益于在部队的训练,江德康做起事来雷厉风行,立竿可见影,十分“硬核”。不到两年,村子面貌实现了华丽蜕变,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的空地变成了垂钓池、湿地公园,多栋民宿拔地而起,夜景灯光闪亮闽江。

  “充分挖掘利用闽江村渔业特色,做好‘渔’的文章。”江德康说,作为传统渔村,闽江村村民对龙舟文化情有独钟,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龙舟竞赛,闽江村龙舟竞赛是琅岐岛内的一个亮点。闽江村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利用雁行江畔的湿地,打造出一条30米长的景观长廊,既方便观看龙舟赛,也成为村子重要的景观点,改善了村容村貌的同时保护湿地生态。“我们今年添置了5条龙舟,加上村老人会的6条龙舟,将打造闽江村龙舟网红点,打造日常休闲龙舟游。”

  “另外,建设特色乡村民宿,台风天可以用于安置村民,平时可以用于发展旅游,同时结合出海垂钓和海鲜大排档,全方位发展‘吃、住、玩’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江德康对于村子的规划如数家珍:“未来还要争取上级支持,设计建造一个150米长的渔船泊岸码头,满足村里50多艘渔船的安置需要。”

  “村里事就是家里事”

  “不管难还是易,村里的事就是家里事,必须尽心尽力。”采访中,江德康言语恳切。村民连莲明告诉记者,“村两委尤其是村支书江德康很有号召力。”

  “他总是想着能花少的钱做多的事”村民连莲明告诉记者,村里建设时,江德康总是思前想后,考虑成本预算,一个2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他希望做出300万元的效果,为了节省资金,江德康发动村民投入人力物力参与村里建设。

  最近,沿着河边的一排民居要进行立面改造,村里询价后得知设计费按总价100万元的5%收取,江德康多方比价后沟通将设计费降到2万元。

  在江德康的带领下,村里93名党员和其他村民热衷参与村里事务,共同营造文明乡风。

  今年七月底,马尾区正式为闽江村红色志愿服务队授旗,该队伍是在疫情期间,江德康牵头组织成立的以退役军人和党员为成员的“疫情防控先锋队”,当时,他们日夜值守在村口健康检查点,守护村民生命安全,在此后的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中,更是做出了大的贡献。此外,闽江村在琅岐率先试行“垃圾不落地”,在村里不设公用垃圾桶,每天定时由垃圾清运车来清运垃圾,村民们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来源:马尾区融媒体中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