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16-02-29 14:38
政策文件: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马尾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开放现代”马尾新城的攻坚时期,也是深化自贸区改革创新、加快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抢抓历史机遇,实现马尾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五次全会和福州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共马尾区委关于制定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马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挥福州新区核心区引领作用 率先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民生社会事业加快改善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上下大力传承弘扬“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工作作风和“滴水穿石、敢为人先”开发区精神,主动融入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加快马尾新城和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5万美元,居全省前列。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27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2亿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江滨总部经济聚集区初具规模,名城广场、中环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相继竣工,形成快安—马江—长安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104国道马尾段汽车销售走廊,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加速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园、互联网游戏产业园、开发区多层次资本交易中心企业挂牌孵化基地建成运营。工业稳步发展,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3.7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金属压延、轻工食品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态良好,搭建两岸物联网应用示范中心,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物联网)。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水产养殖基地有序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紧扣创新驱动,扎实推进科技创新,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区已有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2015年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5.5%。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共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15个,市级技术中心2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5家。人才聚集工程与引智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抢抓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获批设立并实现人民币跨境交易;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挂牌运作,推出5批体制创新举措48项,企业注册率先实行“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照一码”,建立福州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及监管中心。对台交流合作深入拓展,经贸交流持续深化,打造并培育了“两马同春闹元宵”等品牌活动。

  ---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江口组团、闽江口组团建设加快推进,琅岐闽江大桥、琅岐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运营。城乡路网进一步完善,完成经五路、港口路、铁北路等道路新建、改扩建。公共交通进一步发展,开辟园区定时公交专线,建成青洲公交枢纽站。旧屋区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进步里、共和里、双协等片区拆迁改造,拆迁面积168.6万平方米。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农村环境进一步净化美化。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宜居环境建设,建成天马山休闲公园二期、东江滨公园、魁岐生态休闲公园,完成君竹明渠、君西支渠整治。深入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区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有序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活动,4个镇(街)分别获“国家级生态镇(街)”,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考核验收。

  ---民生事业有效提升。持续实施惠民利民工程,新建、改扩建23所中小学校,建筑面积16.97万平方米,累计投入4.86亿元;建成马尾镇卫生服务中心,完善开发区医院配套设施,城乡医疗设施进一步改善;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图书馆、综合体育馆等一批公共配套设施投入使用,闽安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问题有效缓解。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养老制度实现全覆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等工作有效开展,“平安马尾”建设成效明显,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区”、省级“平安县(市)区”等荣誉称号。

  专栏1:马尾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基数

“十二五”

规划目标

“十二五”完成情况

2015年总量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32.08

年均增长13%以上

392.4

10.7

2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48.72

15%

232.3

10.5

3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不含基金)

亿元

16.72

年均增长14.3%

31.8

13.7

4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0.54

年均增长14.3%

18.3

11.7

5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19.39

五年累计400亿

五年累计805.5亿元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9.73

年均增长16%

171.2

24.2

7

实际利用外资

(验资口径)

亿美元

2.55

五年累计5亿美元

五年累计10.1亿美元

8

出口总额

亿美元

22.62

年均增长10%

28.2

9.6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

26610

年均增长10%

38280

10.8

1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

11827

年均增长8%

19815

10.9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

98.51

98.6

100

-

12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7.05

年均增长5%以上

9.03

5.07

13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64

年均增长5%以上

3.9

8.11

14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排放减少率

%

控制在市下达的基数内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市下达任务

  注:(1)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指标为剔除物价影响的实际增速,其他指标为名义增速;(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数据2014年之前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口径。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十三五”时期我区既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潜在风险的严峻考验,自贸区改革试验和福州新区开发建设双重任务十分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前景广阔。

  一、发展机遇

  中央支持福建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海丝”枢纽城市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四区叠加”战略优势,将为马尾区发展带来众多“机会窗口”,催生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汇集,马尾加快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总体看,马尾区肩负着建设两岸先进制造业合作基地、两岸金融合作交流先行区,加快琅岐开放开发,基本建成马尾新城等重大使命,在全市乃至全省区域经济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先行示范作用更加突出,正在成为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极,这必将为“十三五”时期马尾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面临的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和变革期,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减速换挡”成为主要特征,结构调整阵痛持续。随着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过去单纯依靠数量规模扩张和特殊优惠政策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集约发展成为必然,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一段时期内我区经济将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特别是现阶段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大,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空间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民生事业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城市功能的提升势在必行,这些都给马尾发展带来诸多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抢抓战略机遇,精准发力、攻坚克难,努力推动马尾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福州新区为引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的,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成“宜居宜业、开放现代”的马尾新城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开发区现代产业体系,在创新中促改革、促开放,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协调融合,促进均衡发展。突出福州新区战略引领作用,坚持产城联动、融合发展,协调推进马尾新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发展实力和城区宜居品质同步提升,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开放现代”的马尾新城,使之成为引领马尾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成为福州新区的核心区、先行区、示范区。

  ——坚持绿色低碳,实现生态文明。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强化环境重点治理和生态资源保护,推进“美丽马尾”、“清新马尾”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率先在全市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动力活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落实全领域深化改革任务,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拓展与台港澳、东盟的交流合作,鼓励区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共建共享,体现和谐公平。突出人民主体地位,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推动更多财力、政策、资源向解决“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民生事业倾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使全区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发展定位

  按照建成“宜居宜业、开放现代”的马尾新城构想,努力把马尾区打造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宜居宜业新城区、改革创新试验区。

  ——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发挥对台优势,继续在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产业对接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两岸先进制造业合作基地、两岸电子商务合作试验区和两岸金融交流合作先行区。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服务业提升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物联网产业基地,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宜居宜业新城区。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做足“山”、“水”文章,凸显文化、生态特色,实现发展空间有效扩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建设施配套完善,投资创业环境优越,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改革创新试验区。以福州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政策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取得新的突破。

  四、发展目标

  (一)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力争“十三五”时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8∶53∶46.2,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马尾新城基本建成。“两组团一廊道”规划布局全面形成,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文化、生态特色凸显,高端产业集聚,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公建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琅岐国际生态旅游岛初具规模,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汇聚,“宜居宜业、开放现代”的马尾新城基本建成,成为福州新区的核心区、先行区、示范区。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贸易自由化、事中事后监管等制度更加完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海丝核心区建设取得突破,与台港澳以及东盟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规模效益不断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各个领域改革全面深化,若干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生态优势更加凸显。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环境保护综合效益逐步显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能力有效提升,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和生态环境质量等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普遍提高。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覆盖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社保、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具体指标

  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设定20项具体目标。

  专栏2:马尾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2020年

目标

年均增速
[累计]

指标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392.4

618

9.5%左右

预期性

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8.3

26

7.5%左右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73.8

[900亿元]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71.2

283

16%左右

预期性

5

出口总额

亿美元

28.2

36

5%左右

预期性

6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2.616

[13亿美元]

预期性

7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4.4

46.2

[11.8]

预期性

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70.8

76.8

[6]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9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

3.0

5.0

[2]

预期性

1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5.5

53

[7.5]

预期性

11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8

14

[6]

预期性

12

居民

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3.83

5.5左右

7.5%左右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1.98

2.8左右

7.5%左右

预期性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8788

[3.8万人]

预期性

14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1.42

2.6

[1.18]

约束性

15

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

2800

[1.7万套]

约束性

16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3.5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市下达任务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8

森林覆盖率

%

49.11

49.61

[0.5]

约束性

19

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

%

98.1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

完成市下达任务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注:(1)增长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为剔除物价影响的实际增速,其他指标为名义增速;(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5年为预计数;(3)“[ ]”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章 加快建设马尾新城 打造福州新区先行示范区

  加强规划管理,优化发展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推动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努力打造福州新区核心区、先行区、示范区。

  第一节 提高新城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强化规划引领。贯彻落实省政府支持福州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完善配套措施,推进福州新区核心先行区管理体制、对台合作机制、投融资体制创新。严格落实福州新区建设总体规划,推动马尾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的修制订工作,加强与福州新区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融合,立足“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统筹生态环境优先、开发强度合理、城乡一体发展,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城市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围绕马尾新城“两组团一廊道”建设格局,统筹城区、园区规划,加快城区提升改造,大力发展亭江、琅岐,促产业向园区集聚,生活向城区集中。

  二、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切实践行“五统筹”理念,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住宅、商业、办公、文化等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凸显生态特色,保护好山体、林木、河流、湿地等生态资源,推动城市空间科学开发利用。注重城市设计,切实保护天际线、水际线,彰显城市轮廓之美。结合城市山水特色、文化传统,做好单体建筑的色彩搭配、风格设计,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

  三、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强化产城联动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两化融合”,实现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高效结合。通过二产发展带动三产繁荣,聚拢商气、聚集人口、集聚人才,支撑城市发展。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提升“数字马尾”建设水平,建立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接收管理平台,拓宽电子政务服务应用领域,有效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加快构建大数据、云平台,争取实现智能化城市系统全域覆盖。

  第二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建设。积极拓展对外连接通道,推进马尾大桥、东部快速通道、东绕城高速、福马路拓宽改线工程建设,争取福州东西向快速公交系统及地铁2号线延伸至马尾,推动我区与福州母城、福州新区全面衔接融合。优化提升市政路网,建成沿山通道、琅岐环岛路、雁行江主干道、琅岐港口路等市政道路,使区内道路布局更加合理,内部连接更加顺畅通达,构建“对内大循环、对外大流通”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二、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发挥港口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闽江口内港区挖潜改造,继续完善港口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自动化立体保税仓库、港口物流园,建成闽江马尾对台综合客运码头,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

  三、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防洪防潮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生态安全支撑保障体系。加强水源地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琅岐、亭江供水网管改造,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完成闽江下游防洪工程福州段一期、亭江防洪防潮工程一期、天台水库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防洪(潮)能力。

  四、推动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统筹电力、通讯、给排水、供气等各类管网建设改造,新建道路、旧城改造和园区实行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建立主要道路、街区、立交桥等敏感积水点(区)不同风险等级致灾阈值指标体系,加强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规划建设,加快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浦、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影响,提高防汛排涝能力。

  第三节 增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能力

  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格体系,重点加强城市管网、排水防涝、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加大旧屋区改造和安置房建设力度,提升城区宜居品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规划为引领,以村庄整治为重点,加强“幸福家园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适时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争取在琅岐、马尾镇增设街道办事处。到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6.8%左右。

  二、推进公用事业设施建设。加大供水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力度,建成琅岐新水厂,实现城区和镇中心区公共供水普及率达98%以上。完善城市截污管网体系,加大琅岐、亭江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力度,强化节水措施和污水处理,力争“十三五”末,实现城区和镇中心区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加强乡镇垃圾中转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

  三、优先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增加公交路线、加密公交班次,发展定制公交、定时公交,有效解决“出行难”。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实行“同城同价”。加强场站、加气站等交通设施建设,建成琅岐公交枢纽站。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加大新能源公交车辆投放比例,完善“公交车+自行车”体系,到2020年全区公共交通出行率达40%以上。强化交通综合管理,发展智能交通,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公交智能调度和全程监控。

  四、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统筹布局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人口集聚和公共服务的支撑力。优化社区生活设施布局,建成规划合理、结构均衡、竞争有序的社区商业体系。合理布局并加大城市停车场和立体车库建设力度,新建大中型商业设施配建货物装卸作业区和停车场,加大办公区和住宅小区地下停车场建设力度,新建办公区和住宅小区配建地下停车场。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公共设施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

  第四节 加快推进闽江口生态城开发建设

  以建设福州新区核心先行区为重点,加快琅岐开发开放,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岛。

  一、推动生态城产业发展。提升优化农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依托榕台农业合作平台,加快农业科技精品园建设,做大做强水产、水果、花卉苗木三大产业,逐步形成生产销售、旅游休闲相结合的农业产业链。在琅岐东部围垦区建设“2.5产业园”,重点引进海洋经济、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逐步建成特色海洋经济基地、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南部雁行江两岸湿地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环江公园休闲带,配套发展游钓、潜水、游艇以及休闲运动、养生度假、会议度假等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延伸旅游产业链。

  二、推动生态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琅岐岛路网框架,新建、改造平安路、院前路、通和路、八一七路等市政道路,同步配套建设给水、排水、排污、供电、通讯光缆等设施。加快公共交通发展,增加岛内外公交线路,增设通往福州公交线路和马尾公交线路,推动琅岐与马尾城区衔接融合。

  第三章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开发区产业升级版

  运用市场“倒逼”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结构向更加协调与优化转变,制造模式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实施服务业倍增战略,加大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一、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发挥自贸区政策效应,推进“金融小镇”建设,打造东江滨金融带,构建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平台。大力推动“引金入区”工程,创造条件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入区落户或开设分支机构。引进融资担保、典当、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资机构,助推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对台金融合作,引进台资金融机构建立两岸合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探索人民币与新台币双向兑换试点,构建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平台。

  ---电子商务业。加快提升跨境电商产业园规模和效益,大力引进境内外大型电商企业,扶持、培育一批龙头电商企业,打造成为福州市跨境电商产业中心。实施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建设、传统企业电子商务深化应用等,至2020年末,全区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力争达100亿元。

  ---现代物流业。完善现代物流网络和配套服务,建设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融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结合的物流模式,全面提升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依托港口、海关特殊监管区、海峡水产品交易市场,推进一批冷链仓储、保税仓储、现代物流项目建设,打造港口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集群。促进对台现代物流业合作,加快引进台湾大型物流企业,扩大对台物流往来。积极推动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构建现代物流产业电子商务交易管理平台。力争2020年3A级以上物流企业12家,物流配送中心2个以上。

  ---服务外包业。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主动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逐步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促进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鼓励服务外包新行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新发展,积极承接台湾企业和国际服务外包转移,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动漫创意和工业设计等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鼓励和扶持发展商务流程外包、研发设计外包、后台服务外包,承接研发中心、总部企业、金融财务管理等服务外包业务,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外包基地。

  ---融资租赁业。引进国内知名融资租赁机构,建设融资租赁平台,建立完善融资租赁业运营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丰富租赁方式,提升发展水平。推动融资租赁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相结合,支持融资租赁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服务。促进融资租赁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发挥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优势,鼓励制造业企业采取售后回租的方式,实现资产轻量化经营。

  ---总部经济。优化楼宇经济扶持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创新招商模式、增强中介服务,加快建设江滨总部集聚区、产业商务区。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央企和民营大企业设立地区总部或营销中心、研发中心;优先鼓励台湾大型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上市公司和研发中心等项目落户;着力吸引一批本地优势产业、企业进入总部集聚区。积极引进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打造区域总部经济集聚区。

      二、努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商贸业。加快发展水产品交易、汽车销售、保税商品等大型专业市场,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商贸流通体系。合理规划布局商业网点,推动一批大型商贸项目建设,引进沃尔玛、家乐福、新华都等知名连锁企业,发展专业店、专卖店等零售网点,构筑高中低档商业相结合、空间布局合理的现代商品服务网络;建设社区型商业和生活性服务网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网上商城等零售新业态,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向社区、园区、农村延伸和拓展。

  ---旅游业。以创建全省智慧旅游试点县(区)为契机,围绕马尾船政、马尾马祖、琅岐岛三条主线,打造中国船政文化城、两马亲情游、琅岐生态旅游三大旅游品牌,推动船政文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建成对台旅游集散中心。加快闽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开发,挖掘东岐码头、迥龙桥申遗点旅游资源,推进海丝文化旅游发展。拓展“两马”旅游深度合作,创建“两马”旅游合作示范区,推动“马尾—马祖”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升温,开辟连接马祖并延伸至台湾本岛的水上航线,形成“环马祖澳”旅游区。

  三、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形成以教育培训、现代传媒、动漫游戏、设计创意等重点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发挥船政文化创意园带动作用,吸引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入驻船政格致园和船政古街,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集研发运营、培训服务、展示体验、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文创聚集区。加快互联网游戏产业园建设,壮大手机新媒体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实现动漫软件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集研发运营、培训服务、展示体验于一体的互联网游戏企业聚集区。

  第二节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主动跟进“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具有我区特色和优势的软件、显示器件、计算机与网络产品、现代通信、微电子、环保等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成长性潜力的新兴产业链。到2020年两化融合指数居全市前列。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新型显示器件。以华映科技为龙头,突破面板前段工艺、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等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开发3D显示、柔性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形成以大型显示器件为核心、相对完善的上下游配套产业体系,发展驱动电路、彩色滤光片、偏光片、光学薄膜等关键技术和配套材料,巩固新型显示器件制造全国优势地位。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以新大陆集团为龙头,突破高速互联、先进存储等核心技术,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器交换、新型智能终端、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积极发展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发展面向数字家庭应用的各种网络终端和基于“三网融合”升级换代的各种新型数字终端。

  ---机械装备产业。依托上润等企业,利用光机电等高新技术,推进精密仪器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水平,大力发展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智能专用设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专用检测仪器设备等产品。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金属压延业。以昇兴、中日达为骨干,推进冶金压延产业的整体技术改造。扩大金属制品在包装、电子、机械、电器、通讯、建筑装饰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国内空白及替代进口产品,提高冶金压延及制品产业的附加值。

  ---轻工食品产业。推进现代先进加工技术应用,推动食品产业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及精深加工为特色的水产品、方便休闲食品和果蔬饮料,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加强与台湾食品饮料产业的深度对接,特别是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水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合作。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型环保电池。以飞毛腿公司为龙头,以大功率、高能量动力锂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加强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电芯等电池核心件配套生产,以及电池模组及电池管理系统的开发,发展阀控密封蓄电池、镍氢电池等其他新型动力电池。

  ---环保产业。以新大陆环保为龙头,以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污水处理为重点,扩大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空气净化器等生产规模,加速大型臭氧发生器、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设备产业化。

  ---智能制造。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先行启动实施“智能一代”试点,建设智能工作/数字化车间,集成创新一批人机智能交互、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和装备,实现“机器联网”、“工厂联网”。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一批智能化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智能样板车间、智能技改等专项的建设,打造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四、推进特色产业园建设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以大项目的集聚、引领和带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互联网游戏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琅岐特色海洋经济园、产业商务区园等特色产业园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物联网)建设。鼓励企业开展“零地扩产”,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率;继续实施“腾笼换鸟”,加大低效企业土地收储,淘汰低端、低效企业,积极对接新的产业项目,力争至2020年,特色产业园区带动“优二进三、产城融合”取得明显成效。

  第三节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突出区域农业特色。充分发挥琅岐地理优势和对台农业优势,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提升琅岐红蟳、葡萄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和效益,引进台湾优质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品种,积极推广绿色、有机食品蔬菜、水果生产技术,引导农户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推广“水产养殖物联网工程”,推进快安—马江—长安沿线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二、培育都市特色农业。依托琅岐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创建一批以“耕作体验、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文化传播”为主题的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齐全、风格独特、管理规范的观光农业园,带动全区农业精细化发展。力争2020年建成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5个,全区休闲农业年营业总收入突破亿元。推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形成“互联网+现代农业”、“批发市场+农户”、“定制农业”等新型产业化组织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缩短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

  三、深化对台农业合作交流。加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借鉴台湾生态农业项目开发模式,力争在引进台湾农产品新品种、加工工艺、研发机构、承接高优农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全面深化两岸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渔工劳务、远洋渔业、休闲观赏渔业、水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大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监测体系,开展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和农畜渔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全产业链监管。

第四节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一、加快发展现代渔业。发展高效设施渔业,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深化水产品精深加工,延伸渔业产业链。扶持壮大一批海洋经济龙头企业,推动琅岐特色海洋经济产业园、东盟海洋产业园建设。提升海洋服务,提升港区、口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教、金融保险与涉海服务业。

  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集约节约用海,加强海岸带保护利用,改善近岸、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加快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科学规划海岸线功能和开发利用方案。

  第五节 加速发展互联网经济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电子信息、软件等重点优势产业为突破,带动电子商务、物联网、车联网等业态加快发展,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一、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壮大电商经济规模,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吸引电商龙头企业、供货商、分销商入驻,培育一批独立运行的第三方电商。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交通、医疗、教育、环保、旅游、物流、农业、海洋、生态、社会保障、食品安全、文创媒体、安全生产等领域“互联网+”行动,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消费和服务。

  二、着力培育大数据产业。支持和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中应用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培育一批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加强与通信运营商云计算方面的合作,建设交通、旅游、教育、健康、医疗、社区、农业、社交网络等智慧应用云平台,推动政务、生产、流通、公用事业等领域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农村、车联网等集成应用。

  三、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金融企业互联网化和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领域,积极培育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和投资主体,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支持持牌机构与金融机构开展在线支付、跨境支付和移动支付等业务,发展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相配套的新型支付方式。支持传统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产品和服务创新,规范发展网贷、众筹平台及其他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以互联网征信体系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

  四、发展壮大物联网产业。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物联网类)”建设。推进二维码识别、RFID、智能安防系统、无限传输芯片研发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物联网增值服务业,拓展在智能家居、安防、车联网、智能市政工程(“智慧城市”)、食品可追溯体系、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应用。支持工业物联网发展,建设一批物联网示范项目。推进物联网向车联网等新兴产业延伸,打造以信息识别为主的“海西物联网信息识别基地”和以物联网应用为特色的“对台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第四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与服务推动供给改善,营造创新创业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培育创新型经济增长点。

  第一节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增强创新基础能力。鼓励企业加大对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基础条件投入力度,支持应用前沿技术、社会公益研究。聚焦机器人技术、微机电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前沿领域,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瓶颈,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推进产学研结合,强化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的比重。到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件。

  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重点突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材料以及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支持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型技术开发机构,以企业为主导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20年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18家,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25家。

  三、培育科技发展新动力。突出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方向,增加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投资,促进科技与产业互动发展。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完善科技贸易功能体制,鼓励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入市交易,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进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评价奖励等政策,形成对科技发展的新动力。

  四、推进质量强区战略。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全面推进“质量强区”、“质量奖”工作,激励、引导企业强化产品质量竞争意识,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五、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巩固加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承担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实现企业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推进、同步提升。

  六、深化品牌驱动战略。推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申报工作,以品牌为带动,发挥电子信息产品等知名品牌先行先试作用,培育壮大相关产业,示范带动全区产业提质增效,全力打造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品牌新优势。

  第二节 建设人才创新高地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方针,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保障,提高人才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加快培养引进创新人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引进、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依托大型骨干企业、职业院校,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和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以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模式,以服务科研开发为目标,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科研人员。

      二、完善人才创新制度保障。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创新人才以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课题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创新型人才住房津补贴、补充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创新型人才在户籍登记、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三、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水平。优化人才公共服务机制,加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完善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政策,建立一站式、全流程、专业化的人才发展政策和生活服务信息综合门户网站,构建市场化机构运营、政府机构监管的运作模式。

  第三节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一、打造专业开放众创空间。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支撑平台建设,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孵化器、手机游戏产业园等平台升级改造,提升服务功能、孵化水平,打造创业创新中心。推广“创客空间”,利用闲置老厂房、旧仓库等资源改造成为新型众创空间。鼓励上市公司、创投机构和专业团队合作,拓展孵化功能,引导创业者、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创业创新活动。

  二、搭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企业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市场化的全程支持体系,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到总部大楼、产业园区的空间支持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模式。支持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努力形成线上与线下、制造与服务、科技与市场、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

  第五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第一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一、进一步简政放权。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改善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有序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制定和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严格实施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再造政府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工作透明度。完善“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二、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引导激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大投入,促进财政政策效能整体提升。按照国家、省、市部署,稳步推进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等税制改革和综合治税。清理规范财税等优惠政策,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梳理各种涉企税费,用“减负”为企业集聚更多发展后劲。

  三、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网上登记注册大厅”,全面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建设。加强区行政服务中心改革建设,全面对接福州市网上办事大厅,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市民服务平台。

  第二节 完善要素市场体系

  一、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深化金融改革试点,推动自贸区金融创新,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加快培育发展民营银行、保险公司、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机构、融资租赁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鼓励创投公司、产业基金、股权投资、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发展普惠金融,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提升金融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和引导各银行机构设立专业基金,推动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和更多的中小企业到“新三板”市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发展壮大多层次资本交易中心。

  二、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整合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交易平台,建立规范、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善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存量低效用地的流转和再开发。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理顺不动产登记职责,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健全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和技术转移机制,培育、壮大、发展和利用好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三、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各类市场主体依法享有平等准入机会,营造更加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环节监管,严厉惩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围绕监管、信用、税收、价格等关键环节,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实施统一的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风险预控、预警机制。

  第三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新模式,精简优化国资监管职能。加快区属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区级国有资产布局结构,落实政企脱钩工作。大力拓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领域和途径,推进区属企业与央企、省企以及非公资本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战略合作。完善依法治企为核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全覆盖。

  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坚决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产业、公用事业等投资,提高民间资本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三、规范中介服务市场行为。深化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中介服务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脱钩。完善中介服务市场统一准入机制,促进中介市场公平竞争、供求平衡。健全中介服务机构监管机制,建立各类中介组织的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促进中介市场诚信建设。规范中介服务收费行为,严格新增中介服务项目,公开服务事项和收费标准。

  第四节 统筹社会领域改革

  一、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完善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入学制度,推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突出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和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创新。落实政府办医责任,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形成分级诊疗制度,努力构建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医疗服务层次分明、医疗机构运行高效的医药卫生新格局。

  三、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四、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管理机制。

  第六章 扩大对外开放 打造跨越发展新引擎

  全面推进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建设,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深化对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直接往来,拓宽对外开放开发领域,培育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 加快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建设

  一、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与国际接轨,公布实施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和综合监管制度,减少投资主体资格资信等方面的审查内容和约束条件,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建立“一站式”办结审批机制,实现“一口受理、一表申报、并联审批、统发证照”。探索建立以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为导向的货物贸易监管方式,全面实施检验检疫“通报通放”。多渠道探索跨境资金流动,优化国际贸易结算审批许可和登记备案流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将原来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资产评估、鉴定、咨询、认证、检验检测等职能逐步交由法律、会计、信用、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承担。

  二、加快发展贸易新型业态。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在高端制造、海产品交易、电子商务、融资租赁、保税展示交易、金融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以跨境电商产业园为载体,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体系和管理机制。探索建立融资租赁交易中心,引导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离岸金融中心,为自贸试验区企业提供人民币跨境结算、境外投融资等金融服务。全面开展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合作,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扩大金融、通信、物流、旅游、商业服务等对台开放。

  三、完善自贸区信息平台建设。统筹建设自贸试验区信息化平台、通关平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积极对接全省通关信息平台和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建设,加快海关监管信息化平台、国检信息化平台、跨境电商监管平台建设,建立行业信息跟踪、监管和归集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加强对区内企业在区外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和监督。以商务诚信为核心,构筑源头溯源、检验检疫、监管、执法、处罚、先行赔付等方面的全流程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涵盖综合咨询、境外投资备案、投资项目推荐、投资地介绍、行业分析、境外投资专业服务等功能的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二节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

  一、构筑对外经贸合作前沿平台。推进福州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载体建设,不断拓宽东盟沿线国家园区、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加强与东盟现代海洋产业合作,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加快发展的政策,推动海产品交易所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设立交易分中心,打造中国-东盟远洋渔业合作枢纽。以海产品交易所为平台,打造具有成熟市场体制的海产品交易中心和高水平的海水养殖、捕捞、加工、出口基地,吸纳国内和东盟国家相关企业为会员,建立大宗海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实现海产品线上交易、线下交割、人民币结算。

  二、形成人文交流合作重要纽带。以马尾船政遗址群、海丝博物馆为平台,大力推动船政文化“走出去”,深化“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侨团、商会交流合作,增强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与家乡的感情联系,不断拓宽合作范围和领域,构建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努力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第三节 构建两岸深度合作重要平台

  一、促进经贸深度融合。依托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扩大对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航运物流、医疗、旅游休闲等经贸合作,做好台湾百强企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及服务工作,加快建设两岸物联网产业合作基地,进一步集聚上下游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落实《关于金融支持粤闽津三大自贸区建设指导意见》,创新对台金融合作,支持两岸合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力度吸引台湾企业独资或合资设立电商企业,促进两岸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两岸电子商务试验区。

  二、建设两岸直接往来便捷通道。完善对台航运码头配套设施,提升两岸定点货运直航的规模和效益,打造对台航运便捷高效通道。加快闽江马尾对台客运码头建设,提升“小三通”航线,优化海上客运、货运直航新线,建设“两马”直接往来的快捷通道。构建“两马”常态化交流与协商机制,发挥两岸人才优势,鼓励互相设立研发中心、经贸交流平台,提升交流合作水平,推动“两马”合作常态化。

  三、推动人文交流往来。以船政文化为纽带,深化对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宗教民俗、祖地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交流。拓展“民间对民间”的交流,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开展“同村”联谊和宗亲交流,增进民族认可、文化认同。继续深化“两马同春闹元宵”等系列交流活动,建设海峡青年交流营地,大力支持台湾青年来马尾创业。

第七章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彰显美丽马尾新魅力

  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绿色清新城市品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宜居宜业的马尾新城。

第一节加快实施生态发展战略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编制《马尾区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努力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点,以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等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生态功能红线,明确主导生态功能。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按照红线划定的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实行分区分类管控,对一级红线区内已有的、不符合管理要求的开发建设活动以及居民点,建立逐步退出机制,二级红线管控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将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任务落实到具体区域和具体地块,形成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

第二节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

  一、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全面实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建立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强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管控。

  二、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制定并实施《马尾区管道天然气发展规划》,加快城区、亭江、琅岐天然气管道铺设,推进海西天然气管道一期工程建设,建设琅岐LNG分输站、门站,长安气化站。

  三、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全面实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措施,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完成省、市下达指标。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低碳的技术和产品,建立完善落后工艺、技术和重点污染行业退出机制。开展低碳城区规划和建设,推广绿色建筑,构建低碳高效的公用设施体系。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制定实施《马尾区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分区分级管控,实现空间布局、开发规模、利用方式、产业类型等与生态红线管控要求相协调。从环保准入着手,探索建立环保负面清单制度,实施严格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环境准入标准和禁止、限制开发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制度,强化高耗能项目和重点行业节能监管。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二、推进污染物综合整治。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继续把工业污染源管控作为环保工作重点,推动政策环评和规划环评。加大对内河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推进磨溪明渠、君竹河、雁行江等内河整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到2020年,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5%以上。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三、加强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执法应急能力,实现监测监控能力与执行环保法要求相适应、执法监管与规范化要求相协调、应急处置能力与污染事故处理处置能力相匹配。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构建生态资源市场化制度。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森林、山岭、荒地、滩涂等进行统一确权登记,逐步健全自然资产管理体制和资源监管体制。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鼓励现有企业开展污染减排,逐步实现总量调剂方式由行政划拨变为排污权交易。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建设,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

  二、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保护建设的投入。整合流域整治、家园清洁、绿化造林、水土保持等专项基金,完善落后产能淘汰激励机制,强化对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的资金奖励。

  三、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环保科学评价体系,完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等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落实污染物排放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开展生态法制宣传,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普及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推进低碳社区试点工作。

  第八章 加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

  第一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统筹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快构建底线公平、机会均等、覆盖全面、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城乡供给水平差异,基本实现全区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推动非户籍人口“市民化”。

  二、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引导公共服务资源向乡镇、农村地区倾斜。创新帮扶方式,增强乡镇、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有效动员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志愿服务等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建立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畅通公民监督渠道,建立专业评估机构,加强对公共服务供给效果的评估工作,实现公共服务全过程监督。

  第二节 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夯实省级“教育强区”基础,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一、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践行幸福教育,打造幸福学校、幸福课堂。

  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扩大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面,保障适龄幼儿接受公平、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以上,普惠性生额覆盖率达80%以上。扶持民办和农村园,缩小园际和城乡发展的差距。实施普惠性幼儿园在职教师学历提升补助五年计划,优化民办园师资队伍,提升办学质量。

  三、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成果,继续加强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建成马尾实验小学、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海屿小学、凤窝小学、快安实验学校等项目。深化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改革,推进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根据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整合亭江、琅岐教育资源,优化快安片区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持续推进普高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积极开展选课制和“走班”教学,促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探索完善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帮扶和交流制度。推动亭江中学创二级达标校、琅岐中学创三级达标校。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名师,培育名校,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支持开展“引企入校”和“入企办学”的办学模式改革,努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全面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建成开发区职专亭江校区。

  第三节 推动健康马尾建设

      一、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理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建立科学合理财政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绩效考评与收入分配机制,逐步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加大高层次医疗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培养中高级卫计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开展两岸医疗卫生交流合作,引入医疗名家、专科技术。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合新区开发,积极引进优质卫生资源,建成琅岐闽江口医院,推进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马尾人民医院、海西联合医疗骨科医院建设,推动开发区医院争创二级甲等医院。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建成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医疗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加强疾病防控、精神卫生、残疾康复等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城乡医疗队伍建设,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达2.6人。

  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强十分钟健身圈等公共体育服务,完善城乡公共健身设施,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开展老年人和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保障制度。推进养老、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筹资能力和支付标准,改进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加强中、低收入家庭、各类人才、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保障。加强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逐步实现马尾人与“新马尾人”社会保障的同城同待遇。积极做好失业保险、职工安置、就业援助等工作,有效化解失业风险。推动被征地农民、收海农民的生产生活转型,完善多元保障机制。

  二、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完善新型救助体系,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健全低收入群体临时价格补贴、优抚对象抚恤和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建立多层次医疗救助体系,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加大城乡留守妇女儿童、生活无着人员及需要救助流动人员的关爱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健全完善孤儿保障制度。建成区社会福利中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建立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机制。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解决城乡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无社会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建立和完善高龄老人养老补贴、无社会保障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促进医养融合对接。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城乡医疗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计生优质服务能力,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第五节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一、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就业信息共享开放,推动政府、社会协同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推动产业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有效契合,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训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落实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和企业负担举报反馈机制。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援助工作。

  二、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确保农民分享流转收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定期调整制度,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收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预防和打击欠薪行为。

  第六节 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围绕建设文化强区,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达标提升工程,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依托“两馆一中心”等,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公共文化内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深入挖掘和整合船政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独具船政文化特色的体验载体,扩大船政文化的品牌效应。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突出加强船政遗址群、闽安古镇等重点文保单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修复,构建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推动船政文化博物馆(新馆)建设。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依托中国船政文化城建设,加强与台湾文创产业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网上贸易平台,开发船政文化特色游戏产品,吸引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入驻,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建立船政文化器乐舞蹈创造交流基地,整合文化艺术人才,打造中国船政文化特色文艺产品。加快发展数字创意、动漫网游、云媒体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产权、版权、技术等要素市场和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健全文化产品现代流通体制,鼓励和保护文化创新。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探索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培育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按照均等性、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原则,实施《马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本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实现基层基本文化体育设施全覆盖。深化文明城区、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推动文明马尾持续文明。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教育机制,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以社区志愿服务为重点,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第七节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继续实施《马尾区妇女发展纲要》、《马尾区儿童发展纲要》,引导妇女依法参与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妇女参政议政的比例和水平;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做好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扶助、帮教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建立抢救性康复训练补助制度,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康复权利。推动民族宗教、侨务外事、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第九章 加强法治建设 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的实施评估机制、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文化事业等领域综合执法,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规范性文件发布和备案审查制度,及时清理与上位法抵触、不符合马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规范性文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科学界定政府信息,扎实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切实保证司法公正。建立健全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支持司法机关开展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司法责任制等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强化诉讼服务,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权。完善对司法活动的法律和社会监督,严格惩治司法腐败行为。提高涉台港澳和涉外司法审判水平。

  三、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把法律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推进依法治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作用,形成依法、常态、有序的社会治理体制。大力发展法律援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矛盾纠纷化解、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优质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依法维权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护法律渠道。严格落实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推动信访法制化建设。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创新流动人员、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治理,加强社区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矫正工作管理服务。推行城乡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平安马尾”建设水平。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一、加强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全面推进“四信”建设,将诚信建设融入各行业的具体工作中统筹推进。大力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完善政府服务承诺制和行政问责制,将部门诚信状况列入机关作风评议的重要内容。推进工商、流通、金融、税务、价格、产品质量、工程建设、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统计、各类中介服务业、会展广告等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社会诚信建设,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科研领域、知识产权领域、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领域、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等领域诚信建设。推进公检法、公共安全领域的公信建设。

  二、强化社会信用平台支撑。建立全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作为全区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存储、查询、发布的枢纽,汇集各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公共信息。建立重点领域法人信用数据库和重点人群自然人信用数据库。加快完善征信系统建设,推动社会征信机构建立征信系统,完善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公开制度,有序开放信息源,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目标。

  三、构建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加快建立多部门、跨地区信用惩戒联动机制,建立失信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推动信用服务产品广泛运用,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体制。建立健全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机制和侵权责任追究机制,加强诚信交易建立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加强诚信教育和文化建设,培养信用管理专业化队伍,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第三节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治理,推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平安社区、平安村(居)建设力度,完善城乡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鼓励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

  二、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探索社区管理新体制,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整合社区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全面推行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社区单位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的协同工作机制。促进社区减负增效,取消社区过多的行政工作和评比任务,精简机构和台账,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增加便民服务内容。

  三、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防控等方面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提高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构建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强化道路交通、液氨、液化气、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和舆论引导,全面实施重大建设项目、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地平战指挥体系,完善军地指挥协调机制,规范医疗救护、消防、防化等力量建设。将驻区部队水、电、气、路等配套设施纳入总体规划。抓好预备役力量建设,切实加强海防工作。强化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推动“百村百连结对子、军民融合促发展”活动。

  第十章 凝聚各方力量 为实现“十三五”目标而奋斗

  以《纲要》为指导,进一步完善规划落实的管理机制,形成实施规划的强大合力和制度保障,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一、明确政府责任。注重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各职能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向政府报告,适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分解落实到各专项规划、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等,明确部门责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统筹政策配套。实施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规划、方案、意见,衔接好区里各相关行业、区域中长期规划,以前瞻的眼光和“多规合一”的思维谋划布局好各领域、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部门之间、区域之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第二节 深化实施重点项目带动

  一、谋划实施重大项目。优化重大项目布局,在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抓好引资项目跟踪落实,逐年滚动完善项目库。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着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项目策划生成和储备水平,形成项目持续滚动发展态势,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撑。

  二、强化要素资源保障。用节约集约的思维保障好规划实施项目的用地、用海、用林、环境容量以及用水、用电等要素指标需求,建立投资强度、节能减排倒逼机制;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

  三、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深化重大项目责任制,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要明确责任目标、时间进度,强化监督,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管理。

第三节 健全监测考评体系

  一、强化监测评估。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根据规划目标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对各责任部门的年度目标、指标和任务等实施情况,开展年度评估。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由区政府组织开展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报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如需调整,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区人大常委会批准。重点专项规划由编制部门牵头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

  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工作,及时发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


名词解释: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指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和难点问题,目的是通过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2、“四区叠加”:指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四个国家战略在省会福州叠加的历史机遇。“四区叠加”是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契机,要用好战略机遇,努力让众多机遇在叠加耦合中发挥最大效应,推动马尾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3、负面清单: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产业。

  4、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5、物联网: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6、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自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大数据的特点包括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

  7、网贷:又称P2P网络借款,P2P是英文peer to peer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其典型的模式为: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由借贷双方自由竞价,撮合成交,资金借出人获取利息收益,并承担风险,资金借入人到期偿还本金,网络信贷公司收取中介服务费。

  8、创客空间:是为创客们提供实现创意和交流创意思路及产品的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创新和交友相结合的社区平台。创客在这种带有加工车间和工作室功能的软硬件开放实验室里将创意变成产品原型。创客空间将成为促进技术交流和积累、推动创意产生和交易的场所,从而发展为创业集散地。

  9、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指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有效汇聚资源推进分享经济成长,助推“中国制造2025”,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以众智促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和网络众创平台,提供开放共享服务,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吸引更多人参与创新创造,拓展就业新空间。以众包促变革,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双创”相结合,鼓励用众包等模式促进生产方式变革,聚合员工智慧和社会创意,开展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运营维护,形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不竭动力。以众扶促创业,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以众筹促融资,发展实物、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有效拓宽金融体系服务创业创新的新渠道新功能。在开放中促进创业创新,鼓励企业与外资开展创新合作,利用全球资源、人才和管理经验提升创新能力、拓展发展空间。

10、机器换人: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机器手、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对企业进行智能技术改造,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的,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技术进步、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发改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