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
日期:2022-04-29 11:14
政策文件: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编制《马尾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述了“十四五”期间马尾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是马尾区应急系统工作的基本遵循,是马尾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举措,是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202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建设成效

  “十三五”期间,马尾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时的重要理念、重大实践,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各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指标基本完成,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十四五”时期持续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1.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全面完成马尾区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并全面转入应急管理工作状态防汛抗旱、森林防火职能过渡完成划转,机构运转总体正常有效促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贯通逐步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大应急管理体制  

  2.“大应急”能力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预案体系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加强镇街、园区、区直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等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建设区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区级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不断健全“大预防、大应急、大救灾”格局,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3.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断加强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坚持“平战兼备、急需急备、适量储备”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原则,做好装备、物资、队伍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确保了应急救灾物资备得足、调得动、输送快、用得好。 

  (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十三五”期间,全区各级各部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和指标取得预期成果。 

  1.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逐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建立,出台《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责清单》,全面强化各级党委、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组织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工程三年行动 

  2.构建城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出台《重大安全隐患点监管责任人制度》,强化重大安全隐患点整治工作和全区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开展全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逐步建立 

  3.安全生产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权力清单,规范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依法依规制定工作流程图,做到依法用权、规范行权、群众督权。 

  4.安全文化教育成效明显建设安全文化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进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家庭等安全生产“五进”活动,推广体验式安全教育培训。 

  (三)防灾减灾救灾建设持续推进 

  1.完善应急救灾机制有效构建了覆盖街镇、村(社区)三级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立定期会商制度,不断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管理报送网络。 

  2.推进自然灾害避灾安置点建设。规范建设自然灾害避灾安置点,建设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避灾点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 

  3.建立救灾物资保障新模式做好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与农房保险工作,鼓励保险机构参与救灾重建探索救灾资金多元化投入,助力恢复重建家园。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马尾以新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时期。《马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实施产业高质量发展“12345”工程和城市品质提升“六大”行动,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全面构建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有利契机。同时,马尾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应急管理体系基础弱、底子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各类灾害事故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应急管理方面: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间短、基础弱、底子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高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应急管理技术人才明显缺乏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合成合力与协调一致还不够。 

  安全生产方面: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标准化创建水平总体不高,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不足,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区域性安全风险依然较高,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大。 

  防灾减灾救灾方面: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要求更高,防灾减灾救灾规范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的信息化、智能化基础仍需加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足,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自然灾害避灾点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工程防御能力仍存在短板,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救灾新格局的建立亟需加快推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加快实施产业高质量发展“12345”工程和城市品质提升“六大”行动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坚决担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坚守 “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坚持预防为主、精准治理。牢固树立应急管理一盘棋思想,围绕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学研判应急管理形势特点,坚持关口前移、精准施策,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健全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风险管控、应急处置全链条风险防控机制,全面提升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坚持协调联动、共建共治。坚持党委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统筹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善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机制,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坚持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大力扶持高危行业领域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持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自动化、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通过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减少,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社会协同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到2025年,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格局。     

    

专栏  马尾区“十四五”应急管理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2020年 

  基数 

预期值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2  

下降15% 

约束性 

2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0 

约束性 

3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043  

下降33% 

约束性 

4 

十万人口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8  

下降20% 

约束性 

5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 

≤(1%) 

预期性 

6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1) 

预期性 

7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15000人) 

预期性 

注:带()指标为五年平均数,其余为期末达到数。 

  (二)分项目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2025年,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有效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 

  2.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持续提升。2025年,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健全,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更加健全,安全监管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 

  3.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加强。2023年,基本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基本建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到2025年,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达到90%。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不断完善,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灾害监测能力水平明显提高,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达到100%,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森林火灾受害率小于 0.8‰,因洪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 0.7%以内。 

  4.应急综合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25年,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应急物资保障更加到位,初步形成高质量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数字应急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加强。 

  5.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2025年,应急救援的响应能力和救援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稳步实施,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实现灾害发生10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6.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能力明显加强。2025年,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积极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全区每个城乡社区和行政村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快速发现、及时救援、有效救治、妥善救助“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安委办、防汛办、森防办、减灾办等议事协调机构运行规则和工作制度。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落实机构、人员、职权、装备和经费,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健全完善应急指挥体制。建立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机构,调整完善议事协调和指挥机构,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专业队伍主调主战、各方力量高效协同”的全要素联合作战指挥机制。 

  健全完善安全监管体制。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监管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制定防震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领域的执法权责配置清单。强化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机构建设和执法装备配备,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 

  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机制体制。建立健全防汛防台风等联席会议、需求专报、情报会商、协同指挥等制度,规范防灾减灾应急协同指挥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定期开展联合协同指挥演练,提高协同指挥能力。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行动协同,形成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合力。 

  (二)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等考核内容,持续优化考核权重。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压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福建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福州市马尾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责清单》等有关规定。 

  严格部门监管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部门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推动行业安全监管规范化。全面梳理、编制权责清单,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责任,明确职能部门职责边界。 

  压实属地应急管理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平安建设、部门绩效等考核内容。推动将应急管理工作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履职评定、职务职级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健全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应急管理事权划分、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督导和考核力度。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五到位”。督促企业健全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覆盖所有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 

  (三)优化应急协同机制 

  完善响应机制。修订完善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建立周边地区、军地协同、社会救援力量参与的突发事件应对响应机制,努力形成党政主导、统一指挥、有效研判、企业先救、部门协同、资源到位、专业抢险、控制危险、军队增援、社会参与、保障顺畅、处置高效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强化部门协同。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梳理完善各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协同机制,规范信息互通共享、重大风险联防联控、应急资源集成优化、应急救援协调联动等工作,提高整体快速反应能力。 

  强化区域协同。健全完善与周边区域建立灾害信息通报、应急联动响应、应急联合指挥、应急资源共享等机制,强化应急队伍、专业救助车船、数据信息等各类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和互助调配衔接,提高跨区域协同防御与应对灾情事故的能力。 

  强化军地协同。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强化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行动协同,形成应急救援合力。推进民兵应急力量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衔接,将民兵应急专用装备纳入地方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强化政社协同。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社会救援力量的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将社会救援力量纳入应急管理体系,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形成应急处置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提升电力、供水、通信等公用事业的应急恢复能力和全社会协同应急救援能力。 

  健全应急管理法规体系 

  强化应急管理法治。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促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震减灾等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推动建立安全生产公益诉讼制度,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健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协助调查等制度,依法惩治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政策法规解读、舆情收集与回应、公众互动交流信息平台。 

  严格应急管理执法。强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保障,优化执法机构人员和执法装备车辆配置,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加快形成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严格按照执法程序、执法手册,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执法检查跨部门协同配合,深入开展明查暗访、异地交叉执法。强化事故调查和挂牌督办,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处理情况。严格实施重大非法违法行为备案督办、“黑名单”和“一案双查”等制度,开展典型案例公开审判和约谈警示。 

  健全审批许可制度。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放管服”,深化行政审批和安全准入改革,简化流程,严格标准。健全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标准和内容,依法及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进展情况和结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顾问、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及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规范依法行政行为。 

二、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一)加强风险源头管控 

  规范规划布局。完善城镇新区和工业园区等区域的公共安全设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网运行安全监测,提升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城乡综合防灾规划,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规范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完善避难场所场地及配套设施,提升灾后救助水平。 

  加强风险评估。定期开展重点行业、区域、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督促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开展全要素风险识别,制定企业“红橙黄蓝”风险图,形成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清单。绘制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构建全区安全生产风险一张网,推动安全风险防控与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加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应用,做好数据统筹共享,提升多灾种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严格安全准入。实施生产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严格高危企业安全准入,加强有关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竣工等环节的安全把关,防止从源头上产生隐患。 

  (二)加强风险监测预警 

  提升风险监测能力。建设覆盖气象、地震、安全生产的点对点灾害事故风险综合预警快速反应体系,完善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优化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物联感知、卫星遥感感知等感知途径,利用通信、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推进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系统建设,完善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提升预警预报能力。完善跨部门、跨地域的气象、水文、地质、森林火灾等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全灾种、全流程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智能分析研判能力。推进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实现预警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建设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一中心、多系统、全场景、泛应用”的预警系统,绘制水利、地灾、危化品、森林火险、应急救援队伍等多要素城市风险数字化地图,实现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指挥调度、资源调配等功能。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车站、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流量监测,以及重大危险源等城市安全数据监测和管理,提升安全监控预警能力。 

  规范预警信息发布。及时推送和发布灾害事故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受众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健全灾害事故信息报送系统,依托各类基层信息员队伍,构建基层信息报送网络,规范重大和紧急情况信息报送制度。加强应急值班值守信息处置,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专人应急值班值守制度,规范灾害事故信息接报,不断提高信息报送质量。 

  (三)加强安全综合治理 

  加强隐患治理监督。完善相关行业领域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工作制度,严格按照隐患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要求,严格实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整改销号。制定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检查清单,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实行清单化管理,做到一抓到底、见底清零。指导督促企业建立重大隐患内部挂牌督办、风险隐患排查、评估、治理的长效机制。 

  加强隐患分类分级。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第三方评价制度以及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的管理制度,健全市场化社会化参与机制。在各领域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推动各方落实风险防控责任。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促进企业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标准化,不断提高自主安全管理能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持续推动“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在高危行业领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机械化装备的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安责险作用。有序推进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鼓励引导机械制造、纺织轻工等行业企业参与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隐患排查、事故预防等功能。 

  强化技术与人才支撑。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数字化建设应用水平。建立健全技术服务质量综合评估、激励机制,培育扶持高校、行业协会、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安全技术服务。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充实安全专家智库,积极发挥专家技术支撑作用。 

  (四)推进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质量。落细落实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总结分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发现的安全生产共性问题和突出隐患,找准深层次矛盾和原因,全面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效果和质量。 

  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联合执法等手段全方位加强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消防专项整治、交通专项整治、城镇燃气安全整治、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业园区等功能区专项整治、危险废物等专项整治、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建筑施工安全整治、景区和非景区景点安全专项整治,加强水上运输及渔业船舶等安全监管,加强城市建设安全管理,全面摸排安全管理短板和漏洞,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五)加强自然灾害治理 

  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控能力。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完善优化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分灾种防治区划,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实施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提高基层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海洋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加快安全生产、防汛、气象、水文、地震等网络互联互通,形成防灾减灾“一张网”,实现信息共享。强化灾害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针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为防灾减灾策略制定及指挥调度业务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撑。 

  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推进防汛防台风、防洪排涝、森林防火、防震减灾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抓好水利工程防汛安全管理和水毁工程修复。加强城市在建工程、低洼易涝点、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通道、立交涵洞、轨道交通等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提升城镇排水防涝能力。紧盯山洪重点防御区和强降雨重合区,落实网格化群测群防管理体系,做好危险区域人员转移避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加强森林防灭火基础建设。推进森林火情监测预警系统改进提升,推广应用数字高清技术和火场指挥单兵系统,提高火灾应急扑救指挥能力和森林综合防灾抗灾水平。加强已有生物防火林带的抚育管护,提高林带质量,有效发挥阻隔森林火灾作用。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继续实施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程治理、搬迁安置、监测预警等综合治理,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避让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整治。进一步核实和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清单,落实地质灾害防范措施。逐步开展专群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不断扩大智能化监测预警覆盖面。 

  加强地震灾害防治。实施地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探索海域地震监测点建设,健全完善地震监测网络,提升地震监测站网智能化水平。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地震活动断层风险源隐患排查等工作,建设地震灾害风险数据库,掌握风险隐患底数。 

三、强化重大灾害事故防范

  (一)加强应急预案准备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制定应急预案编制、审批、发布、备案、修订的具体要求,做好政府、部门和企业等预案衔接。研究制定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完善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的规范流程,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络化、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演练。完善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方法和标准,依据评估结果改进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工作,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提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加强应急预案培训。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培训制度,针对本地区特点定期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推动企业将应急演练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现场处置方案演练,细化应急演练在岗位达标、班组建设中的考核标准,做到岗位全覆盖、人员全覆盖、过程全覆盖。 

  (二)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区位互补、行动快速、救援高效”的原则,完善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协同、军队应急力量为后援、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优化消防站点布局,缩短作战半径,加密执勤任务重区域的站点,按标准配齐车辆器材装备。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实现从处置“单一灾种”向应对“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转变。 

  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突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强化适用”,着力建好建强防汛防台风、森林防灭火、防震抗灾、海上搜救、地质灾害抢险、道路运输抢险等基层应急救援综合队伍。科学规划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改变城市消防站“国家队”执勤人员不足的状况。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加强行业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强化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加快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城镇燃气、通信网络、电力保障、特种设备、防汛排涝、地质灾害等行业领域建立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 

  加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完善社会应急力量管理制度,规范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健全社会应急力量规范化管理、应急调用、与专业应急队伍共训共练等机制,推进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建立联盟,规范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日常管理,建立统一指挥调度和资源协同保障机制,提升应急能力。鼓励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加大对规模化、专业化强的社会应急力量的指导和扶持力度。 

  加强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应急管理专家委员会,建成覆盖灾害事故各种类各专业的应急专家库。完善专家队伍咨询与辅助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参与预警、指挥、救援、恢复重建等决策智囊作用,提高应急救援科学水平。 

  (三)强化应急物资储备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和管理工作机制衔接,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管理机制。落实应急物资分级储备主体责任,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加强人口密集区域和灾害高风险区域的物资储备,推动建立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物资跨区域协同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健全应急管理、发展改革、财政、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和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应急物资需求计划、储备管理、运行维护、补充更新、协调调度、运输保障等工作机制,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水平。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完善物资储备布局,加强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实现一库多存、平战结合、集中管理、动态优化。建立应急物资更新轮换机制,建设或认证一批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逐步实现仓储资源、应急物资的整合、共建共享和快捷调运。推进跨区域应急物资联储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实施多部门参与的应急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建立与不同领域、各商贸企业的物资保障应急联动机制,开展应急救援物资装备资源普查,建立互联互通、查询共享、统一调度的应急物资装备数据库管理系统。提升应急物资多渠道筹措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捐赠、征用等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重要应急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场地的紧急征用、租用及补偿制度,完善社会应急物资征用补偿标准。大力倡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应急物资,并将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储备信息纳入应急资源管理平台。提升企业产能储备能力,优化应急物资产能布局,以建立应急产品生产基地、园区等形式,优化应急物资生产能力空间布局,按照10小时救灾物资到位目标,制定协议储备计划。 

  (四)强化紧急运输准备 

  加强紧急运输调度。加强区域应急物资统筹调配,强化应急响应期间的统一指挥,建立政府、军队、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调配联动机制,完善调运经费结算方式。健全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紧急运输体制,完善集中统一的应急物流管理和指挥机制。探索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化军地合作,建立大灾巨灾交通保障机制,确保物资紧急调运及时高效。优化应急物资发放方式,制定和完善应急物资发放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完善应急物资发放的社会动员机制,鼓励物流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应急物资“最后一公里”发放。 

  完善紧急运输网络。优化紧急运输设施空间布局,推进应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构建公路、铁路等部门的合作机制,与专业物流企业合作,探索建立大型物流和仓储企业参与机制,促进军队、政府和社会物流,以及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强应急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跨区域通行和优先保障机制。 

  完善应急物资信息化。推进应急物资保障数据整合,建设紧急运输调度指挥平台,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应急物资信息共享,及时掌握资源配置和分布情况,促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与应急物流体系有效衔接。推广运用高技术配送装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应急物资管理的全程留痕、监督追溯和动态掌控。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配送中心等存储场地的网络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建设,提升应急物资存储管理效率和智能化监控水平。 

  (五)强化应急通信准备 

  完善应急通信网。充分整合相关部门应急通信资源,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按照“资源集约”原则,基于 370MHz 应急专用无线电频率建设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加大偏远地区应急基础网络建设,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高风险设施周边区域建设一定数量超级基站,提升区域通信网络保障能力。 

  完善应急通信装备。完善应急通信专业应急保障队伍装备配置,推进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通信终端,满足应急状态下海量数据、高宽带视频传输和无线应急通信等业务需要,强化现场应急通信保障。 

  (六)强化救助恢复准备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调整机制,统筹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健全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救灾,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救灾新格局。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等评估,高质量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健全灾情核查评估和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等机制。健全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恢复重建配套政策,提高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 

四、强化应急管理人才与技术保障

  (一)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 

  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建设。支持在榕院校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推动合作共建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基地,利用应急管理学历教育、在职教育等,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探索与院校、大中型企业等共建应急管理现场教学点或应急管理培训基地,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应急管理现场教学基地。 

  加强应急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干部队伍应急管理理论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全区应急管理系统各级单位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有效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全面落实应急管理干部轮训制度。加强与其他区域应急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应急管理智库建设。强化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依托社会研究机构等,建设应急管理智库,加强对全区应急管理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二)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 

  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围绕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五大应急管理业务域,将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现有分散、独立的业务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集成,打造马尾区应急管理智慧“大脑”,构建全区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指挥作战平台。构建“一中心、多系统、全场景、泛应用”的智慧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为应急指挥提供必要的物理场所和信息化基础支撑系统,实现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指挥调度、资源调配等功能。 

  健全应急管理大数据支撑体系。统筹推进全区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工作,推进形成应急管理数字化全区“一盘棋”工作格局。梳理各部门应急管理数据资源,融合相关行业和互联网数据,构建全方位获取、全网络汇聚、全维度整合的海量数据资源治理体系,建成覆盖灾害事故、管理对象、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综合数据库。 

  (三)引导应急产业健康发展 

  鼓励应急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装备产品生产制造和应急服务聚集发展。引导社会资金、金融机构加大对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和应急装备产业信贷支持力度。制定政府购买应急服务指导意见,推动应急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 

  加强应急技术运用。加大对应急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发,积极推动应急管理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在应急关键技术体系建设中运用。 

五、提升应急管理共建共治水平

  (一)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村应急服务站(点)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择优配备应急管理员。推进专兼结合的综合性应急队伍建设,培养发展基层灾害信息员、安全生产“吹哨人”,加强综合业务培训,提升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水平。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加强基层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建设,继续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创建工作,引导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加强和规范微型消防站建设。细化应急预案,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工作。完善社区安全隐患和各灾种信息直报、定期发布机制。强化基层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播、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能力。引导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关键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建设有序发展。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网格化管理,推动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 

  (二)提升全民应急文化素养 

  建设应急管理宣教平台。推进应急(安全)宣教体验馆建设,建设一批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利用新媒体、虚拟社区、移动客户端等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建设数字防灾减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急知识科普库、网上应急科普平台和应急虚拟体验馆,提升宣传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大众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开发应急管理培训视频课程,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增强应急科普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提高公众安全应急文化素质。 

  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完善应急安全科普宣传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安全与应急知识宣传和科学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制作一批应急科普教材、读物、动漫、游戏、微电影等应急管理公众教育系列产品,提升安全文化素养。 

  推动应急管理培训。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大培训,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素养。充分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应急(安全)体验馆等载体和新媒体、移动客户端等加强宣传教育。实施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员工应急技能提升工程,实现全区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人员培训全覆盖,严格新员工上岗培训和从业人员救援能力专业培训。强化中小学安全和应急管理知识技能培养,加强以自救互救为核心的应急技能培训。 

  (三)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发展 

  建立应急响应社会动员机制。健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应急的工作机制,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技能培训与管理,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有序参与应急救援与服务。鼓励发展专业性应急志愿者队伍,提升应急志愿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发挥社会公众在信息报告和协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行动。 

  建立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机制。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建立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平台。探索建立紧急征用、救灾补偿制度,研究和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事项,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投身防灾减灾救灾,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社会化救援补偿政策。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政策,建立政府调动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费用补偿、应对灾害事故征用社会资源补偿等机制,做到依法依规征用,合理补偿征用损失,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优势资源参加应急救援。推动发展应急救援社会化专业队伍技术有偿服务,有效补充政企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力量不足,充分调动社会爱心组织和大众参与事故应急救援、灾害救助支援的积极性。 

  (四)发挥市场参与应急作用 

  强化应急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应急志愿捐助等方面建立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信用管理,实施应急管理不良信用记录“黑名单”、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公示等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安全生产负面清单,与社会信用体系平台对接,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审核、告知、交换、公布和移出等工作程序,实现企业和个人安全生产信用信息、违法信息社会公开与运用。 

  发展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健全社会化服务制度,制定完善政府购买应急管理服务指导性目录,引导高校、社会专业机构等积极参与社会化服务。采取政府购买、行业互助、企业自助等多种形式,拓展社会化服务模式,协助解决生产或管理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强化社会化服务监督管理,推动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全过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引导技术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依法推进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投保,丰富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品种,加强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保障。加快建立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社会优势技术力量参与事故防控服务。 

    

第四章  重大工程项目

一、应急管理数字化提升工程

  在马尾区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打造全区应急指挥“神经中枢”。整合集成应急管理相关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逐步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领域数字化系统,为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提供技术支撑。 

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强地质灾害、山地、水域、高层、地下、城市轨道交通、大跨度建筑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加强队伍专业化培训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优化消防站点建设。按照“补清欠账、服务新区、重点推进”的总体思路,进一步织密灭火救援战斗网。加强消防站点建设和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建设,提升应对大型灾害和复杂环境的能力。规划新建一批消防救援站,升级改造建队时间较长、营房设施老旧的消防站。 

三、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工程

  实施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防灾减灾示范工程和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工程,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一批“场景式+情景式”的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安全生产教育体验馆、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开展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居家安全、防震减灾、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应急救护培训等科普教育。全面推进企业员工安全大培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知晓率和满意度。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等风险要素调查。加强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持续推进自然灾害避灾安置点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结合现状及规划公园、绿地、广场、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的启动和居民疏散预案,定期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演练。 

五、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工程

  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着力推进专项治理和综合整治,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企业安全风险“红橙黄蓝”分级分类管控,完善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和风险地图,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控。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检查清单制度和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强力开展重大隐患清零行动,实现高等级风险有效管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区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结合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成果运用,定期对红色、橙色等级的安全风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健全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风险预警机制,提出具体工作措施,落实监管手段,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六、实施保护生命工程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通过推进一批保护生命重点工程建设,排查整治一批安全隐患,着力提升安全发展水平。 

  实施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基层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组织安全管理干部安全大培训,提升安全监管部门履职基础保障、现场监管执法、风险预警防控水平。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功能,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实施远程监控预警,实现重大危险源联网监控。实施“互联网+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工程,推进区级和重点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安全监管网格化、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安全科普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建设安全体验中心、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安全文化主题公园,提高安全科普能力。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道路交通隐患整治,建设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实施消防安全防范基础提升工程。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实施打通“生命通道”工程,着力解决占堵消防车通道现象;开展住宅小区消防安全治理,深入推进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轨道交通、石油化工企业等四类场所消防安全风险管控、老旧消防设施改造、单位消防力量建设,有效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工作,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为贯彻落实《专项规划》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区应急管理局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明确职责分工,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细化工作措施,并在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等方面做好衔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强化经费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明确应急救援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建立应急管理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应急管理领域重点工作的保障力度,对列入本规划的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给予资金支持。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做好预算安排,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预算,合理有效使用各项建设经费,做到科学预算、专款专用。 

三、加强舆论宣传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阵地,全媒体、立体化、多角度加强《专项规划》解读,增强社会对《专项规划》的理解和认同,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和推动社会公众自觉融入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强舆情监控和应对,重视社会和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反馈的相关问题,主动吸收民智民慧,群策群力,及时回应关切。 

四、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本规划任务的执行情况,加强规划评估结果的应用。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公众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来源:马尾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