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近日公布的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马尾区入选两项:琅岐肩顶戏入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别,福州古蒸鱼燕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技艺类别。
琅岐肩顶戏
琅岐肩顶戏发源于琅岐前锋村,在清朝末年时从古代民间迎神赛会妆台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已入选马尾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肩顶戏以八位年轻的小伙子为台柱,肩顶八位5至10岁左右的孩童,小孩负责唱腔和手部、头部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和脚部动作。步伐主要有踩街步、花花公子步、花旦步和贝壳步,上下两人最重要的就是配合默契。肩顶戏的后台音乐由7—8人组成,根据曲调,管弦乐与打击乐或齐奏,或轮套,板介严谨,节奏感强,优雅动听。
福州古蒸鱼燕制作技艺
福州的古蒸鱼燕味道鲜美,形如元宝,又音似“御宴”。早年举子进京赶考前,按传统风俗习惯都食古蒸鱼燕,取一个好彩头。久而久之,食鱼燕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乡俗,被传承下来了。古蒸鱼燕制作技艺的历史,可上溯到康熙二十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已传承十代。据史料记载,“古蒸鱼燕”第六代传承人林学積(林道球曾祖父)在连江县城魁龙境内开店,因魁龙境内龙门文化氛围浓郁,吃古蒸鱼燕有“鱼跃龙门”的彩头,备受食客喜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