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村落丨凤窝里的海丝传说
日期:2023-05-30 10:22
政策文件:

  时间在琅岐岛这座“闽江第一岛”上留下了深厚积淀,追溯琅岐岛的繁华,要从唐代甘棠港说起。

  “唐甘棠港在福州琅岐凤窝,福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这个观点要从当地学者杨东汉陪同两位考古专家欧潭生教授和黄荣春研究员的一次实地勘察琅岐岛金牌门说起,他们发现,琅岐凤窝村金牌门及其周边一大片被高温灼烧的红褐色遗迹十分醒目,与相邻的灰色天然岩石截然不同。

  而《王审知墓志铭》曾记载:“一夕风雷暴作,霆电呈功,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敕号甘棠。”当年王审知为了疏通琅岐门的航道,派人在金牌门礁石上堆放树木长时间燃烧,形成高温,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时刻,倾盆大雨浇灌在滚烫的礁石上,山崩地裂,于是才形成了今天这种大面积的红褐色灼烧痕迹,至今保存完好。

  面对质疑,从此,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首任馆长、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生欧潭生坚定地认为:福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并不断为之鼓与呼,为海上丝绸之路增添新证据、新景点。

  0百年不断的宋井 印证海丝文化起点

  过去为了方便取水,老百姓的居所都围绕井水而建,“因井为市”“列屋成街”,而出海更离不开水,特别是能长久保存的淡水,更是不可或缺。

  琅岐岛上宋、明、清古井比比皆是,共有一百多口。而现存较完好并有纪年刻记的宋代古井就有五口,其中分布在凤窝村的宋井有两口保存完整,一口是北宋绍圣四年古井,一口是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古井。

  这两口古井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证。凤窝村党委副书记陈忠钦告诉记者,宋明时,由于甘棠港的开辟和村码头的兴建,这里舟楫纵横,南来北往的海船多在此处停泊,汲取这两口古井的泉水补充饮用,“这龙泉之水远近出名。”

  由于这两口水质很好的古井闻名遐迩,水源充沛。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有三次下西洋的船队停在闽江口琅岐港避风、补充食物、淡水,“淡水好到可以存放个把月都不会变质。”

  凤窝村的两口宋井又被称为“神水”,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神话传说。陈忠钦讲述道:“明万历间,琅岐岛瘟疫流行,死了百来人,唯独凤窝村安然无恙,正是这两口井水救了村民的命。”当时瘟疫来临时,无药可防,无医可治。因村后南山寺的护法神伽兰大帝十分灵验,于是,本村信男善女都去求之消灾解难。

  伽兰大帝享万家香火,有求必应,大发慈悲,赐给灵签,叫信男善女在水井中放一大包中草药,用一块“金砖”把这包中草药压在井底,净化井水,饮之便可驱邪消毒防病。说来也神奇,那井水直冒气泡,有一股药味冲出井口,喝了这两口古井水的村民都平安无事,躲过了这场瘟疫的劫难。

  凤窝朱氏宗祠理事长朱亨设表示,这两口宋井背靠九龙山,山泉水从井底缝涓涓而出,甘冷而沁心脾,取之不竭,可供全村数千人饮用,即使秋冬干旱季节,水井也不会干枯。

  古时,由于泉水甘甜,没有污染,村里人多汲取泉水泡茶、酿酒、煮豆腐,十分爽口。现在由于村内新建房子众多,配有卫生间等设施,造成地下水污染。如今饮用水都使用自来水,但村民们还是利用这口古井之水浇地、洗衣服、拖地等等,以致古井仍保留很好。

  0曾硝烟四起的炮台 防守闽江第一道要塞

  凤窝村附近的金牌门古称琅琦门,位于闽江入海口琅岐港主航道。其地势险要,江面狭窄,港宽380余米、深30多米,水流湍急,且水下多漩涡,船过此处,时有触礁沉没,又称急水门。金牌门为闽江咽喉、门户港口、国防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金牌炮台由金牌山巅主炮台、山腰前沿炮台、山麓江岸炮台以及烟台山炮台、烟墩炮台共七座炮台组成炮台群,与隔江的长门炮台、礼台炮台、射马炮台、划鳅炮台形成犄角之势,成为扼守闽江口第一要隘。据了解,金牌门、长门在明万历年间已设防。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兵船时常扰闽,林则徐为防御英军进攻福州,数次乘船到闽江口要塞视察,极力主张设重兵防守五虎门、金牌门、闽安门,并派兵重修要塞炮台,加强闽江口防务。

  光绪十年(1884年)8月13日,震惊中外的马江海战爆发。法国舰队先发制人,激战半个小时,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当法国舰队退出闽江口时,受到金牌炮台、长门炮台爱国官兵顽强抵抗。法军凭借船坚炮利,对要塞炮台进行重炮攻击,守军浴血奋战,狠狠打击侵略者。激战四小时,要塞所有炮台被法国摧毁,官兵伤亡惨重。激战中,清军毙伤法军数十人,法国远征军司令孤拔饮弹倒下。法军见主帅已死,无人恋战,只得挂白旗狼狈逃出闽江口。为修复马江海战的创伤,清政府重修金牌炮台。

  2015年,凤窝村村民挖出被泥土掩埋、草木覆盖的金牌炮台,历经中法马江海战和抗日战争重创的金牌炮台,如今有的仅存炮位,营房、弹药库只剩下残墙断壁。

  除此之外,山上还有许多清朝和民国时期南籍戍边服役于古炮台的阵亡官兵和病故的军人之墓以及当年抗日战争古战壕遗址。

  陈忠钦还感慨地告诉记者关于留美学生“东南班”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故事:那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当时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纷纷回国,共赴国难,他们不仅带回来了先进的知识,还带回来了先进的装备,他们被老乡们称呼为“东南班”。在金牌炮台就驻扎着一群“东南班”,他们在这里抵御多次日本部队进攻。

  如今的凤窝村安静祥和,岁月悠悠,江边那一座老码头还在运转,江水迎来又送往,那天际行舟,渔人来往,曾有许多故事在这里停留,石阶踩过的春秋已慢慢陈旧, 甘棠港尚未完全挖掘出,金牌炮台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他们踏过了历史,等待着你的到来与聆听。

来源:马尾区文体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